新聞檢索
教培知識
您的位置:首 頁 > 教培知識
感統訓練對每個孩子都很有必要!
來源:眾艾感統 發布日期:2019-10-28 07:30
10月22日,CCTV-13《新聞直播間》針對感覺統合、感統失調和感統訓練進行了報道,并從兒童感統失調的原因、表現與改善方法等闡述了這一專業名詞。
對于很多家長來說,“感覺統合”是個似乎常常聽到但又感覺陌生的詞語。
那么,什么是感覺統合?
感覺統合:
大腦和身體各感覺器官相互協調的學習過程,機體在環境內有效利用自己的感官,以不同的感覺通路(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前庭覺和本體覺等)從環境中獲得信息輸入大腦,大腦再對其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并做出適應性反應的能力。
簡單地說,就是,大腦接收信息→處理信息→做出反應。
人的各種感覺系統,并不是單獨發揮作用的,必須被統合起來才能使人完整地認識外界。
近年來,大城市中兒童普遍存在著感覺統合失調的現象,感覺統合失調都體現在哪些方面?
感覺統合失調的表現
01本體功能失調
對身體各部分不能進行良好的感覺,控制不佳,以至于動作的協調性差,站、坐、立的姿勢東歪西倒,顯得懶散、無精打采。
由于對身體無意識的動作幾乎不能自律,會不停的有一些小動作,即使因害怕父母批評而刻意控制,也會伴有許多焦慮和緊張而難以堅持。
在課堂上不能安心聽課,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制力、沖動、散漫又懶惰,上學時總是忘了帶這帶那,自己的物品擺放得亂七八糟。
本體功能失調的特征:

協調弱(身體雙側協調、手眼協調、手耳協調、身腦協調...),精細動作弱,身體對力量、速度、距離的控制弱,經常跌跌撞撞,自信心較弱。
02前庭覺失調
前庭感反應不足,喜歡爬高、旋轉,有的則相反。
反應敏感,對頭部的任何姿勢變化都會產生不安,容易用小動作或自言自語來減輕心中的不安或避免活動引起的姿勢變化。
由于對空間位置關系不明確,常對環境有不安全感而要不停四處探索以消除不安。
前庭覺失調典型特征:
03觸覺失調
怕別人觸摸,在人多的地方感到緊張。
如果被其他小朋友觸摸,可能反應過度,擊打他人,為有攻擊性。
很難注意力集中的完成事情,通常不知道最先要做什么,每個動作要用多久時間,如果中途被打斷了,甚至會忘記自己正在的做事。
觸覺失調的典型特征:
造成感覺統合失調,有多方面的原因。
造成感覺統合失調的3種因素
01缺乏訓練
在孩子大腦發育的過程中,孩子各項能力,需要通過各種鍛煉刺激大腦來獲得。在孩子最需要受到感覺刺激、讓各種感覺相互配合、協調的時期,缺乏合適的訓練,容易造成感統失調。
02電子產品玩多了
很多孩子,喜歡看電視或者玩游戲。
在看電視時,孩子的大腦得不到開發,影響孩子的思維發散;此外,電視畫面切換很快,長時間盯著電視,影響孩子視力發育;大量的時間被電視占用,影響了兒童玩耍、鍛煉、探索世界的時間,導致了兒童各種感覺刺激量和強度達不到。
03過度保護,脫離了自然
以前的孩子,經常在野外跑,無所顧忌地滿地打滾,蹦蹦跳跳地玩得很開心,根本無需額外訓練。
現在的孩子,都被大人“馴化”成“文明人”了:走路都要小心翼翼,家長生怕孩子摔著;也不敢讓孩子在地上爬了,因為怕把衣服弄臟。
正因為大人的過度保護,小孩子的活潑好動天性得不到發揮,最后把好好的孩子養“芍”了。
感統失調并不是個別小朋友的小毛病,它其實是一個普遍現象,多發生在5、6歲至11、12歲兒童身上,只是大部分家長無發現意識。
它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自然消失,關鍵在于后天的教育和訓練,訓練黃金期為3~6歲。所以孩子的感統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對于很多家長來說,“感覺統合”是個似乎常常聽到但又感覺陌生的詞語。
那么,什么是感覺統合?
感覺統合:
大腦和身體各感覺器官相互協調的學習過程,機體在環境內有效利用自己的感官,以不同的感覺通路(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前庭覺和本體覺等)從環境中獲得信息輸入大腦,大腦再對其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并做出適應性反應的能力。
簡單地說,就是,大腦接收信息→處理信息→做出反應。

人的各種感覺系統,并不是單獨發揮作用的,必須被統合起來才能使人完整地認識外界。

近年來,大城市中兒童普遍存在著感覺統合失調的現象,感覺統合失調都體現在哪些方面?
感覺統合失調的表現
01本體功能失調
對身體各部分不能進行良好的感覺,控制不佳,以至于動作的協調性差,站、坐、立的姿勢東歪西倒,顯得懶散、無精打采。
由于對身體無意識的動作幾乎不能自律,會不停的有一些小動作,即使因害怕父母批評而刻意控制,也會伴有許多焦慮和緊張而難以堅持。
在課堂上不能安心聽課,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制力、沖動、散漫又懶惰,上學時總是忘了帶這帶那,自己的物品擺放得亂七八糟。
本體功能失調的特征:

協調弱(身體雙側協調、手眼協調、手耳協調、身腦協調...),精細動作弱,身體對力量、速度、距離的控制弱,經常跌跌撞撞,自信心較弱。
02前庭覺失調
前庭感反應不足,喜歡爬高、旋轉,有的則相反。
反應敏感,對頭部的任何姿勢變化都會產生不安,容易用小動作或自言自語來減輕心中的不安或避免活動引起的姿勢變化。
由于對空間位置關系不明確,常對環境有不安全感而要不停四處探索以消除不安。
前庭覺失調典型特征:

注意力短暫、注意力穩定性弱,平衡感弱,空間方位感弱,語言理解與表達較弱,暈車、船等。
03觸覺失調
怕別人觸摸,在人多的地方感到緊張。
如果被其他小朋友觸摸,可能反應過度,擊打他人,為有攻擊性。
很難注意力集中的完成事情,通常不知道最先要做什么,每個動作要用多久時間,如果中途被打斷了,甚至會忘記自己正在的做事。
觸覺失調的典型特征:

膽小、粘人、怕黑,適應新環境較慢,情緒穩定性差,不喜歡被觸碰、剪指甲、洗頭,有潔癖,一有風吹草動就被吸引,抗干擾能力差,內心敏感。
造成感覺統合失調,有多方面的原因。
造成感覺統合失調的3種因素
01缺乏訓練
在孩子大腦發育的過程中,孩子各項能力,需要通過各種鍛煉刺激大腦來獲得。在孩子最需要受到感覺刺激、讓各種感覺相互配合、協調的時期,缺乏合適的訓練,容易造成感統失調。
02電子產品玩多了
很多孩子,喜歡看電視或者玩游戲。
在看電視時,孩子的大腦得不到開發,影響孩子的思維發散;此外,電視畫面切換很快,長時間盯著電視,影響孩子視力發育;大量的時間被電視占用,影響了兒童玩耍、鍛煉、探索世界的時間,導致了兒童各種感覺刺激量和強度達不到。
03過度保護,脫離了自然
以前的孩子,經常在野外跑,無所顧忌地滿地打滾,蹦蹦跳跳地玩得很開心,根本無需額外訓練。
現在的孩子,都被大人“馴化”成“文明人”了:走路都要小心翼翼,家長生怕孩子摔著;也不敢讓孩子在地上爬了,因為怕把衣服弄臟。
正因為大人的過度保護,小孩子的活潑好動天性得不到發揮,最后把好好的孩子養“芍”了。

感統失調并不是個別小朋友的小毛病,它其實是一個普遍現象,多發生在5、6歲至11、12歲兒童身上,只是大部分家長無發現意識。
它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自然消失,關鍵在于后天的教育和訓練,訓練黃金期為3~6歲。所以孩子的感統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 上一篇:家長如何對孩子進行感統教育訓練?
- 下一篇:有助于孩子感統協調的活動